
1. 节日来历
端午节,又称端阳节、龙舟节、重午节等,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,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。关于端午节的起源,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:
纪念屈原说:
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。屈原因忧国忧民投汨罗江自尽,当地百姓为了不让鱼虾啃食他的身体,纷纷划船投下粽子,并敲锣打鼓驱赶鱼虾,逐渐演变为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。
驱邪避疫说:
端午节正值仲夏,天气湿热,毒虫滋生,古人认为五月是“恶月”,五月初五更是“恶日”,因此形成了挂艾草、佩香囊、饮雄黄酒等驱邪避疫的习俗。
龙图腾祭祀说:
部分学者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吴越地区对龙图腾的祭祀活动,赛龙舟即是对龙的崇拜仪式。
2. 传统文化
端午节承载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:
爱国主义精神:
因纪念屈原,端午节被赋予了爱国、忠诚的文化象征,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。
阴阳五行思想:
古人认为端午是阳气最盛之日,需通过悬挂菖蒲(象征“剑”)、佩戴五色丝线(对应五行)等方式平衡阴阳。
诗词歌赋:
历代文人墨客创作了大量与端午相关的诗词,如苏轼《浣溪沙·端午》、陆游《乙卯重五诗》等,体现了节日的人文情怀。
3. 风俗习惯
端午节的习俗多样,地域特色鲜明:
食粽子:
用箬叶包裹糯米、豆沙、蛋黄等食材蒸制而成,北方多甜粽,南方多咸粽。传说粽子最初是投江祭屈原的祭品。
赛龙舟:
多人集体划桨竞赛,船头饰以龙首,鼓声助威。现已成为国际性体育赛事,如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。
悬挂艾草与菖蒲:
将艾草和菖蒲绑成一束插于门楣,其香气可驱蚊虫,寓意辟邪纳福。
佩香囊与五色丝线:
香囊内装朱砂、雄黄等草药,儿童佩戴以避毒;五色丝线系手腕,称“长命缕”。
饮雄黄酒:
用雄黄泡酒,传说可驱蛇虫,但现代因雄黄含砷已较少饮用。《白蛇传》中白娘子因饮雄黄酒现原形的故事即源于此。
其他习俗:
如广东的“午时水”(端午正午打井水沐浴)、江浙的“斗草”游戏、湖南的“抢鸭子”等。
示例:地方特色
端午节于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》,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。